栽培知识 分类
做不惧气候变化的生态小农他的法宝是:“顺应”!发布日期:2024-08-21 浏览次数:

  2009年11月,34岁的李技栋在老家——河北省唐山市滦县糯米庄村承包了70亩土地,办起了三和雨顺农场。这是一家坚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不搭大棚的有机生态农场。经历了13年的汗水和坚持,三和雨顺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扎稳了脚跟,成为了环京生态小农里一颗闪耀的明星。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小组的三位小伙伴(本文作者)经朋友介绍联系到了李技栋,也就是农友口中常常提到的“李哥”。在结束了一天的农活后,三位伙伴与李哥开始了一场夜谈。这场夜谈围绕的中心话题是“面对气候变化的威胁,生态小农如何适应?”,但很快,三人很欣喜地发现事情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平原东部边缘,位于滦河洪冲积平原的中上部。农场的土壤为沙壤土,透气性较好,易于耕作,适合种植甘薯、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

  小农的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依然靠“天”吃饭。滦县常年年均降水量为608.8毫米,年均温为11.2 ℃,年日照时数为2590.3小时,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但是最近几年,李哥明显感到气候发生了变化,他说:“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冬季相对来说不太寒冷了。而且,高温、干旱和涝渍灾害近年来也越来越频发。”比如,在2021年和2022年夏季,三和雨顺农场都遭遇了持续多天的暴雨。2021年7月滦县遭遇了二十年不遇的暴雨,当月的降水天数为19天,降水量达37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到了2022年8月,滦县降雨量24小时内达到了280毫米以上。这些“天灾”对李哥农场的作物造成了破坏。

  红色折线代表河北省各个年份的平均气温,绿色横线年的平均气温,可以看出整体气温上升的趋势明显。来源:河北省气象局,《2021年河北省气候公报》

  蓝色柱状图代表河北省2021年每旬(10天)的降水量,绿色曲线年平均降水量,可以看出2021年夏季雨量增加明显。来源:河北省气象局,《2021年河北省气候公报》

  面对这些气候的改变,李哥是如何应对的呢?在与李哥对谈中,我们收获了颇为丰富的答案,梳理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思路:

  对生态小农来说,二十四节气是重要的参照依据。李哥说:“我们的种植讲究‘顺时’,也就是顺应节气。”在春秋两季,农场会选择种植一些喜凉耐寒的蔬菜,比如葱、韭菜、油菜、小白菜和水萝卜。谈起这些作物,李哥仿佛是在聊自家的孩子,对它们的习性特征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面对近几年夏季持续的高温,李哥并不焦虑。“因为很多作物比如花生、玉米、红薯、苹果、梨本就不惧怕高温,而对于一些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西葫芦、苦瓜,只要不是严重的干旱,高温反而有利于果实的成熟。”

  在李哥看来,气候变化虽然是事实,但它始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农户最重要的是把握作物的特性和天气,“可以早种几天,也可以晚种几天”,永远跟自然时钟保持同步。

  早从李哥10多岁跟父母、爷爷奶奶下地干活开始,自然农法的理念就扎根在了他的心底。“那时候没有任何农药和化肥,每年种植的作物也有很多产出。我想去学习以前的农业技术,把它传承下来,而且要做得更好。”在食通社这篇采访中,李哥这样说。《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传统农作书籍被李哥翻得开了线,他的农作思想在这些传统之中萌芽生长。

  李哥补充说:“技术自古就有,我们都是在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根据作物对水分的不同喜好,李哥会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让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比如起垄种植和平畦种植。

  起垄种植是把翻过的表土层堆高加厚,形成高于地面的小坡,“把像花生之类怕水淹的作物种到高处,这样有利于排水。”而对像蔬菜这一类生长期较短、不怕水淹的作物,李哥会采用平畦种植,以涵养水源。

  李哥很少去主动灌溉,“种菜的生长季基本上不浇水,最多也就一两次。”每年秋天和初冬,李哥会抓紧降水的时间完成整地翻地,将土壤表层的土壤翻进深处。等到12月开始降雪时,覆盖在土地上的雪就可以把土壤中的水分保存到来年开春。有了这些水分,作物不需要额外的灌溉就可以自然生长。这样的种植方式与常规农业不同,常规农业的种植离不开灌溉,因此一到缺水的季节,往往就需要到处寻找水源。

  除了在灌溉上遵循自然农法,李哥还会巧妙地“秸秆归田”。他说:“打碎的玉米秸秆一部分覆盖在土壤表面上,就像是给土壤盖了一层被子,保住热量锁住水分;一部分用用犁把秸秆翻到土里,秸秆就能转化成能够有机养分,供养作物生长。”李哥的农田里也见不到人工化肥,秸秆就是他最爱用的“肥料”。

  头五年,因为农场从使用农药化肥刚刚转变为“无为”而种,作物还会有虫害、患病。那时候,地里面没有虫子,没有蜜蜂,没有蝴蝶,没有野鸡,没有刺猬,没有蛇,没有蜘蛛,没有野兔,没有黄鼠狼。等到后八年,农场里的杂草、昆虫、野菜都慢慢养起来了,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得到了恢复,就基本看不见虫害、疾病或是干旱。“现在里面早上晚上都各种虫鸣,在夜晚看着星空,听着虫鸣,时常感觉自己才是农场里面最贪婪的那种生物,每株草和我都是平等的。农场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稀客。每年深秋初冬都会有天鹅来农场驻足饮水、寻找食物,去年天鹅就拐跑了我养的十多只大鹅,有一只被我追回来了,飞起来有十多米高,飞行距离有200多米。”(引自“从农场到邻居”公众号的采访:)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暗示着农田生态系统在慢慢回归平衡,就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系统的韧性与抵抗力在增强,那么突发的气候意外也就无法轻易影响它。

  在经历了2021年的洪涝灾害,李哥不想被动应对气候的变化,他开始主动对农场的环境进行改造。

  经过对环境的观察,李哥发现农场之所以会发生洪涝,直接原因是因为排水的路径被新修的马路阻拦了。“之前因为没有修路,雨水可以自然地流向河道”,但现在由于修路影响了排水,大雨的季节自然就容易积水引发洪涝。因此从2021年开始,李哥在农场里挖了八百多米的蓄水沟和挡水坝,把多余的水蓄到蓄水沟里。

  李哥解释道:“蓄水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储存农场内的雨水,右面堆起来的高坡就是作为挡水坝,阻止农场外的水流进农场。”经过这样的改造,农场应对降雨积水的能力大幅提高。2021年的洪涝导致了农场60%的减产,而2022年夏天的雨量虽然更大,但是由于修建了蓄水沟,最终仅有百分之十几的减产。当然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2022年夏天的暴雨发生在8月,花生已经形成果实,而2021年7月洪涝时花生还未结果。”

  在采访的最后,李哥还告诉我们一件事:“其实,我已经规划出一片水田啦!”他的想法是既然明年暴雨还会如期而至,修路的事实也无法改变,那么与其等着农田被淹,不如主动改变种植结构,把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

  他瞅准了2022年7、8月份积水最厉害的两块田块,“我打算把它们再犁得低一些,改造成几亩水田,让高的地方更高,让低的地方更低,这样我除了继续加深加宽蓄水沟,还能做得多一些……”

  李哥还告诉我们,30多年前这里其实是种水稻的,但是近20年来,由于华北地区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河水干枯,水稻已经绝迹许久了。对哦!要不然为什么要叫“糯米庄村”呢?不知道三和雨顺农场是否能让水稻成功回归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采访的初衷本是想了解像李哥这样的生态小农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遭遇的艰难与无助,但没想到的是,整个夜谈越聊越乐观、越聊越开心。

  13年间,虽然自然气候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但他保持着敏锐的“嗅觉”,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年农场发生的变化,解决着每一个遇到的问题。在李哥看来,与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单一化的常规农业不同,生态小农秉持着千年农学的智慧结晶,能以不变的“顺应”应对万变的气候,比高度依赖科技的现代农业反而有着更强的气候韧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结论并不是生态小农可以完全不惧气候变化,而是想说面对目前已经发生的气候改变,主动采取适应行为不仅直接,而且非常有效。一如李哥所言:“你利用不好,它就是不利;你利用好了,那它就是利。”

  此外,我们的伙伴机构“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也正在通过有趣的漫画进行关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科普,欢迎阅读:

  感谢能源基金会、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社区伙伴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对公民气候行动的大力支持。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