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光明论坛】创新农业科技助力春耕备耕发布日期:2024-06-14 浏览次数:

  眼下正是各地春耕备耕时节。习近日在湖南考察时,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习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建良田、供良种、配良机、推良法是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的关键。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的基础在于“良”,农业科技创新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各地实践来看,通过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对育秧育苗、插秧播种等种植环节进行全方位支撑,能够减少人工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以南方双季稻地区集中育秧为例,双季稻集中育秧通过专业化分工,既能提高秧苗质量、遏制直播稻、提高抗灾能力,也有利于推广良种良法和水肥管理、促进机械化和规模经营、缩短生长周期,还可以节省育秧成本、降低农户劳动强度,从而推进“单改双”、扩大双季稻面积。2023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支持双季稻省份建设集中育秧中心,政府对播种出苗车间、育秧温室大棚、育秧设施设备等给予适当补助,将育秧方面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提高重点区域水稻插(抛)秧机的补贴额测算比例。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当前,多地把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双季稻稳面增产的核心举措来抓。例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石陂镇在科技小院和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利用全新智能化恒温恒湿育秧工厂,通过育秧播种机、智能化催芽机、育苗温室等流水线高效有序作业,大大节省了育秧面积和育秧时间,还有效解决了再生稻头季育秧易受倒春寒低温影响烂秧烂种的问题。同时通过节约生长期,为下一季作物生长留下更多的时间。从各地实践来看,集中育秧对种粮大户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小农户由于自身品种需求、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与集中育秧的衔接还需进一步增强。

  提高播种种植环节的机械化率是春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但从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三者相比较上看,机播率明显较低,特别是水稻的机播率。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南北水稻机械化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南方地区水稻的机播率更低。双季水稻机械化育秧移栽是水稻机械化中的难点,水稻机械化移栽对于缓解南方多熟制季节茬口矛盾、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大田整理要求高、育秧配套要求高,移栽机具投资大、操作技术和通用性要求高,农忙季节调度安排难度大,加上由于机械技术本身的原因导致机器插秧在部分地块上的效果不如人工,这些都限制了水稻机播率的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还改变了原有部分品种的“春耕”模式,变“春播”为“冬播”。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当地在国家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科技特派团专家的指导下,从2021年开始通过使用生物降解渗水膜旱作技术,创新性地连续开展冬播谷子种植,缓解了春夏连旱造成的谷子难播种问题。冬播谷子出苗早、长势好,成熟期提前,抗病虫害能力更强,能够避免霜冻造成的减产,谷子品质也更好,既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还可以复种冬小麦、油菜等其他农作物,实现粮油作物“两年三作”,最终实现增产增收。

  农业科技创新是春耕备耕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支撑。未来,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等各项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为全年农业丰收增产、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龙文进,系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