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long8国际科技日报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马爱平)12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2022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10项2021年度重大科学发现、10项2021年度重大成果产出发布。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10项2021年度重大科学发现为: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首次发现烷基型产甲烷古菌、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首次揭示陆地棉群体地理分化和纤维品质改良基因组学基础、首次揭示氯法齐明广谱性抗冠状病毒的机制、自主创新算法助力超大基因组解析、首次利用耦合方法描述生物质酶解过程机理、基于细胞生物学提出生物燃料规模生产新思路、建立秸秆资源估算方法助力燃料乙醇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作物估产系统提供大面积作物估产新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10项2021年度重大成果产出为:“中麦895”助力黄淮海小麦稳产增产高产、草地贪夜蛾防控实现技术升级引领国际技术进步、创制新型高效生物农药引领国内农药发展新方向、“中甘21”打造“高原夏菜”重大品牌、“广明2号”育成标志我国白羽肉鸡实现自主育种、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促进畜牧业减碳增效、把脉生猪产业形势助力国家宏观决策、“中油杂19”育成标志我国油菜含油量育种迈入世界领先行列、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迈出产业化关键一步、植物工厂水稻快速繁育关键技术实现作物育种方法重大突破。
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施工现场,推土机正在推沙平整场地。”2022年8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北部库布其沙漠的三峡集团新能源基地项目成功获批,成为国家“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重要项目,建设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煤电400万千瓦,配置储能500万千瓦时。
发现细胞受伤而产生的再生因子REF1,是引发组织修复和器官再生的原初受伤信号分子,在植物再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是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建立,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的国家级博物馆。
借助该显微镜,团队现已解决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领域系列基础科学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自然》杂志。
目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已组织模拟50立方米到100立方米的山洪、泥石流大规模实验四次,堰塞坝溃决灾害链实验一次。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随着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工作不断推进,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8%;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其中鸟类达519种。
在实空间中对体相冰表面和预融化过程进行原子级分辨成像,是理解预融化层的关键。 为进一步探究冰表面预融化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变温生长实验,发现冰表面在零下153℃时就开始融化。
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大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的陆域国土面积。
国家能源集团加快建设智能矿山,突破掌握井工矿8.8米大采高、智能采煤、智能掘进、卡车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近3年煤矿用工减少超5000人。
随着我国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安全、高效地运行需要规范化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基因组重组等技术,王薇廷终于选育出具有抗逆特性的运动发酵单胞菌菌株ZM532,大幅提升了其生物转化效率。
此次是权威专家的共识文章,其呼吁政府严格监管,而不是自愿制定一些规范行业的行为。
近年来,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主机设备、全国产化液流电池隔膜、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系统等实现突破,助力我国储能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草原植物多样性丰富,一年四季因植物季相变化,呈现“春绿、夏彩、秋黄、冬灰”的不同景观。
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亦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要大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科技人才。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5月11日9时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地磁暴是地球磁场对太阳活动响应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地球磁场的短期剧烈波动。
引力子激发的发现,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量子几何理论提供了关键实验证据,打开了关联物态的几何效应实验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