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中国禽”上餐桌、新品种量质齐升……这10大农业科技助力粮食安全发布日期:2024-08-11 浏览次数:

  龙8体育官网9月28日,中国农科院发布十项标志性科技成就和十项标志性改革举措,旨在进一步鼓励该院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原创性、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

  十项标志性科技成就分别是:作物组学和遗传学突破性新发现成果累累,挑战传统科学认知;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日趋完善,“虫口夺粮”保丰收;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技术迭代升级,守牢粮食生产“命根子”;农业绿色技术与产品推陈出新,留住老百姓“金山银山”;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控成功,“人病兽防”体系引领全球;口粮新品种“量”“质”齐升,装满中国人“粮袋子”;高油油菜、优质蔬菜等助力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突破性国产家禽品种接连审定,中国人餐桌摆上“中国禽”;专用化大型家畜品种自主培育,“卡脖子”时代一去不返;农产品检测“驶入高速路”,老百姓看得清楚吃得放心。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十年来,中国农科院把科技支撑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种子和耕地两大要害,部署推进“强种”“沃田”系列科技行动,有效支撑了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

  张合成介绍,中国农科院全力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口粮与谷物高产优质技术攻关方面,水稻育种实现品质大幅提升,“华浙优261”大幅度提高了超级稻食味品质的优质化率,“中嘉早17”年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小麦育种突破高产优质兼容瓶颈,优质强筋小麦“中麦895”累计推广5100多万亩,灌浆速率、耐热性居黄淮麦区主栽品种首位。“中麦578”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841.5公斤,面包品质达到进口优质小麦水平。玉米密植技术连创高产纪录,亩产最高达1663.25公斤。大豆品种“中黄13”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稳居全国推广面积之首。

  在耕地质量保护和用途管控能力方面,中国农科院科技支撑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盐碱地、设施农地和后备耕地等“七块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的能力大幅提升。集成典型红壤农田酸化综合防控技术,六省大面积示范,实现粮食增产12%以上;创建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示范区水稻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建立主要粮食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以上,增产5%以上。全域高精度数字化土壤监测系统全面建成,实现农田利用“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为高标准农田用途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张合成介绍,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取得多项新突破。派出700多个专家团队、1.2万人次科技人员,辐射带动4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推进共建11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创新开展“田间课堂”,形成科技助农“桦川模式”。有针对性地派出一流的科技专家,被老百姓称为“土豆姐姐”的金黎平、“蘑菇姑姑”的张金霞两位科学家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一批帮扶专家被誉为“林果县长”“牦牛妈妈”“桃花皇后”“茶叶博士”。

  当天还发布了中国农科院十项标志性改革举措,分别是:破除科研“小、散、弱”,支部建在团队上,构建重大任务制,举院之力抓大事,创新联盟一盘棋,引育并举聚英才,科技评价破“四唯”,科企融合促发展,开拓国合新格局,营造科研新生态。

  “未来,我们要全力以赴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农业科技人才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国家农业高端智库。”张合成说。

  探索人工智能新型安全挑战与创新应用赋能——学会服务365TALK品牌沙龙走进瑞莱智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针对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安全认知,日见清晰;安全研究,路阻且长;安全行业,大有可为;紧跟创新,保障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的一番总结,折射了AI(人工智能)时代安全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即可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迅速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台风过境时,沿海港口和航道是重点受影响区,需加强对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的安全监管。

  雄安站是近些年铁路客站中首例建成的拉开站场,在站房中心位置形成光廊。雄安站对各系统设备进行统筹,首次结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大型枢纽客站能耗管控。

  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机器人作业,离不开人工精准操控。上升、平移、张爪、安装……半空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爪”在高压线上轻快地“舞动”。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光伏技术正迅速发展,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观念和前瞻思维,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要求下,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众多锂电池阳极材料中,锂金属阳极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而受到持续关注。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