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浙江省湖州市发布日期:2024-10-18 浏览次数:

  自农业部将湖州市认定为浙江省唯一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为重点,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切实加强领导,落实举措,积极行动,加速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强化农业设施装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按照“规模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产业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战略转型,农业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特色优势日益显现。201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98.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34.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7%和10.95%。其中,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种养面积、产值达到150.44万亩和71.19亿元;畜业产值达到40.71亿元。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占农牧渔总产值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381元,比上年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1,统筹城乡水平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

  (二)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围绕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实施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和“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推进老鱼塘、老桑园、老茶园“三老”改造工程。到2011年底,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7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6.1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区块22.8万亩,18个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认定,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9.60万亩,标准鱼塘20.48万亩,规模蚕桑小区15.08万亩,现代茶园19.11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大大改善了“示范区”生产条件。

  (三)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全面建立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围绕全市十大主导产业,组建了10个由一个专家团队、一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1+1+n”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人员和村企协管员2703名。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年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和新技术100多项,主导品种覆盖率和主要产业适用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90%以上。

  深化市校、院地科技合作,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全市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23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8家,农业院士工作站4家,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8%。

  科技成果不断转化。2011年共有190多项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已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国家级良种桑苗场1个、水产良种场3个,省级规模化水产苗种繁育基地7个,省级种畜禽场10个;市级种子种苗示范基地13个、种畜禽场2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0个,示范面积30万亩次以上。

  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建立全省首家农民学院,开设10个纯农、涉农专业,三县分院和8个教学点,“学历+技能”型的在校农民大学生已达1158人。

  (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2011年,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106个,累计流转承包耕地达94.9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3.2%,实行规模经营的面积达76.69万亩,占耕地面积35.5%。生猪规模经营比重占45.8%。

  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53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带动农户22.53万户,核心基地42.56万亩,联结基地108.73万亩。农民组织化程度达77.7%,居全省首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为45.8%。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224个,年均测土配方面积达287万亩次,水稻统防统治面积20.6万亩,粮食功能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一)强化设施建设,着力把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设施功能完善的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发展,设施为先。我们在加强规划引领、组织推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上下功夫,高标准、高强度推进“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抓推进。根据国家示范区建设要求,结合湖州实际,系统谋划、精心编制浙江省湖州市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优化了空间布局,彰显了各地特色。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抓推进。在市、县(区)都建立了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挥和督促推动职能。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抓部署、重落实、强督查,在全市上下形成“比质量、比速度、赶先进”的“示范区”建设氛围。同时,把“示范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综合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定目标、下任务、强考核,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抓推进。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扶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每年专项安排1000多万元用于粮食功能区建设,并对验收合格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分别给予30-50万元的以奖代补奖励;各县区也都出台了“示范区”建设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四是整合资源力量抓推进。为加快“两区”建设进程,市、县(区)将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建设、交通电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至“示范区”,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格局。到今年4月底,全市统筹用于“两区”基础建设资金达7.73亿多元,经营主体投入“两区”建设资金达15.32亿元。

  (二)强化产业集聚,着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产业为本。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明确方向,壮大主体,促进集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发展水平。一是明确发展方向聚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的总目标,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制定实施“4231”产业培育计划,引导瓜果蔬菜、特种水产、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高科技农业向“两区”集聚。特别是在“两区”中合理布局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配套设施,引导各种要素流向园区;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和休闲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努力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招商选资聚产业。以农口部门和各综合区管委会为主力,组建招商队伍至上海、广东、台湾、以色列等地区和国家开展招商活动,大力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主体参与农业“示范区”建设。三是完善服务体系聚产业。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软环境建设,在农业综合区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以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农业产业联盟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集农业项目审批、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土地流转服务和劳动力介绍等于一体的“示范区”服务体系,为集聚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针对“示范区”建设中育秧供种、机耕机收、防病治虫、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农机、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

  (三)强化科技进步,着力把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发展,科技为要。在“示范区”建设中,我们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育等工作,着力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辐射能力。一是抓平台。紧紧抓住湖州与浙大合作的契机,深化市校、院地科技合作,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浙大长兴科技园区、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浙大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中科院湖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立了渔业、蚕桑两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等一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农业”示范区”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研发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以及企业研发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目前已建立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23家,研发中心58家,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科技工作站1个,大大提高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二是育人才。结合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等引才计划,发挥市农科院等平台集聚作用,引进了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利用市校合作、院地合作优势,发挥农业企业主体作用,柔性引进了一批专家教授。创办农民学院,大力培养农村高端型、复合型领军人才。利用农业职校、农函大、农广校等教育阵地,大量培养农业实用人才。目前,仅农民学院学生已达1392人,同时与浙大合作开设了农推硕士班,录取了40名学员。三是强种业。把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作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关键来抓,建立了特种水产、瓜果蔬菜、家禽、桑苗、茶苗、湖羊等具有湖州特色优势的苗种基地,加快特色优势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四是建联盟。在构建基层“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狠抓队伍知识更新、素质提升,着力解决基层农业公共服务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等突出问题,同时紧紧依托浙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探索构建1个高校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1+1+N”的农推联盟体系,着力解决了农科教分离、产学研脱节的问题。

  (四)强化机制创新,着力把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农业“示范区”建设,创新为源。我们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一是创新”示范区”建设管理机制。以工业开发区的理念抓“示范区”开发建设,各个农业综合区都成立了由县(区)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管委会,统一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农房拆迁改造、农业招商引资和园区长效管理,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力量。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围绕土地流得出、稳得住、有效益的目标,探索了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管理等土地流转新模式,实行了以国家粮食保护收购价为参考、以“米票”兑换大米并动态调整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新机制,促进了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三是创新农房集聚建设机制。结合农房拆迁改造和集聚建设,探索发放“房票”,鼓励农户以“房票”形式将闲置的农房折价入股综合区投资发展公司,按股获得固定回报,这不仅缓解了农房改造建设近期资金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节约了土地,加快了宅基地的复垦进度,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较好地解决了农房拆迁集聚建设难、农业园区连片推进难的问题。四是创新“示范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加大政府性投入的同时,以市场化手段着力解决“示范区”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示范区” 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灾害更加频繁。虽然我市经过多年建设,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干旱、台风、地质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呈频发多发趋势,给农业的影响不断加重。如今年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春季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造成较大影响,导致春粮、油菜、蔬菜、茶叶等产量不同程度地下降,给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二是规模经营推进难度加大。随着国家对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民惜地意识更强,土地流转难度不断加大,土地流转成本不断增加,影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进程。三是财政投入与大量的建设任务还不适应。湖州市财政收入总量小,尽管这几年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但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相比,投入还相对不足。四是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农业效益。农资价格、雇工工资及生产服务费用等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规模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提升“示范区”建设发展水平,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要以圆满承办本次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2012年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得到了部、省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既是对我市近年来着力建设农业“两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下一步“两区”建设尤其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两区”建设。通过召开全市“两区”建设现场推进会,认真贯彻全省“两区”建设现场会精神,对全市现代农业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发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保持继续走在前列。

  二是要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今年我市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两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阵地、主平台。“两区”建设中,最需要政府做、投入最大的就是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出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快改善农业生产装备条件,不断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以部、省项目重点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倾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接力度。今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部、省明确规定,农业扶持项目要重点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倾斜。我们将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加大项目对接力度,争取更多省以上资金用于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同时也建议部、厅对我市现代农业的重视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共同推进湖州现代农业建设。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