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的一天,刘思齐告诉母亲张文秋,毛主席要她带着妹妹邵华去大连看望毛岸青。邵华不以为意,因为之前刘思齐去朝鲜祭奠毛岸英的时候,邵华就一起去了,这次再一起去看望毛岸青也顺理成章。
但是张文秋没有想到,这其实是毛主席有意安排的。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才让张文秋恍然大悟。
刘思齐和邵华去大连的时候毛主席顺便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毛主席希望毛岸青能够配合治疗,并好好接待前去看望他的刘思齐和邵华。信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吗?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同她好好谈谈。
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
“少华”即邵华。1937年,经历丧夫之痛的张文秋结缘了彭德怀手下的连长陈振亚,在彭德怀的帮助下,两人重组了家庭,第二年生下一女取名叫少华。少华读大学时,改名为邵华,之后便一直用着这个名字。
刘思齐和邵华到了大连,毛岸青当着她们的面打开了信,当看到“少华是个好孩子”时,邵华和毛岸青相视一笑,邵华羞红了脸。从这封信可以看出,毛主席有撮合这桩婚事,不过此时,两人还没有将事情挑明。
自第一次见面到现在,两人已经认识了将近十年,其间用书信频繁来往,对彼此也非常熟悉。毛岸青想要与邵华说明自己的心意,但羞涩让他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而邵华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对毛岸青她自是钦佩的,除了身体还未痊愈外,他的才艺天赋和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哪一点都不比别人差。如果两人喜结连理,那就意味着自己将和姐姐刘思齐一样成为毛主席的儿媳妇,她肩上的责任就更重;如果拒绝这门婚事,岸青会不会因此一蹶不振呢,要是真成了那样,她怎么能对得起主席对她的爱护和培养。
邵华装着一肚子的心事离开了大连,她前脚刚进,毛岸青的信紧接着就到了,而且非常频繁。这时,张文秋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好像与毛岸青相爱了。张文秋从来没有干涉过女儿们的婚姻,这次也同样不干涉,她不禁想,如果说能够让女儿一辈子照顾岸青,也很不错。
从这之后,张文秋与毛主席心照不宣地撮合两个孩子,为了能够让两个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毛主席想把邵华转到大连师范学院,便叫来张文秋一起商量。
这天,张文秋开到了怀仁堂。就像当年操心毛岸英的婚事一样,毛主席当面诚恳地征求张文秋的意见:“老亲家,不知道你清不清楚岸青和少华两个孩子的事情,现在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你有什么看法?”
张文秋以前便一直给毛岸青说亲,奈何毛岸青的感情总是不顺利,如今女儿能照顾毛岸青,她自然万般同意。
于是,在双方家长的撮合下,邵华转到了大连师范,一边学习,一边照顾毛岸青。有了邵华的陪伴,毛岸青的病情好了很多,开始读书看报了,有时也重操旧业翻译一点东西,还拿起了他最心爱的小提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这年“五一”前夕,三十七岁的毛岸青与二十二岁的邵华在大连宾馆会客厅举行了婚礼。
当年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没有好东西送给新人,把自己穿了很多年的大衣送给了他们。
到邵华和毛岸青结婚的时候,国家经过了十多年的建设,物质也相对丰富了些,毛主席送给新人的礼物是一块手表和一台收音机。此外,还有一部由毛主席最好审定的线装本木版印刷的《诗词三十七首》,上面还有毛主席的亲笔签名;三套刚修订且尚未公开发行的精装本《选集》,一套给了邵华,一套给了张文秋,一套给了刘思齐。
邵华和毛岸青婚后过了一段幸福而愉快的蜜月,那些天,多才多艺的毛岸青和邵华下国际象棋、打乒乓球,到海滨浴场游泳。毛岸青在苏联长大,国际象棋被他玩儿得出神入化,谁也不是他的对手。
毛岸青的国际象棋技巧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一次,毛岸青和许多苏联专家对弈,专家们站成一排,毛岸青走到一人面前下一步棋,再走到另一个人面前再下一步。神奇的是,众多苏联专家竟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不仅在棋艺上略高于人,毛岸青在音乐方面也极有天赋。他会弹奏钢琴,演唱苏联歌曲,还创作了十多首歌曲,与邵华一起填词。
每逢周末招待所就会举办舞会,毛岸青永远是那个舞会的焦点,他的舞姿时而优美时而刚毅,非常动人。邵华只跳过交际舞,其他舞蹈没有接触过,毛岸青就手把手教她跳,刚开始邵华经常踩脚,但她聪颖伶俐,几天就学会了。
蜜月结束后,邵华向毛主席提出搬到北京居住,因为所有亲人都在北京,只有他们夫妻两人在大连。毛主席同意了,但没有让他们住进,也没有为他们安排工作,而是将工作的事情交给了罗瑞卿。
孩子们都搬去了外面,出入也不似从前那般方便,于是,毛主席把孩子们都叫了回来,请摄影师吕厚民帮他们拍照。每个人都单独照了一张,又照了一张合影,最后,吕厚民用了整整三张胶卷才了却了毛主席的心愿。
不久,毛岸青转到军队工作,总参管理局照顾他的生活,而邵华依旧继续读书,但在转入北大的时候遇到了困难。
北大校长陆平说:“虽然大连师院认同北大,但北大不能承认大连师院的学历和水平,两个学校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你必须从头开始。”旁人并不知道邵华是毛主席的儿媳,邵华也并不想公之于众。
之后,她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笑了笑说:“既然北大校长都这样说了,就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多读两年书是好事。”因此在秋季开学的时候,邵华成了一名新生,走进了北大的教室。
那个时候,邵华和毛岸青住在东城的一个小胡同的居民之中,她整天重复着家、、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时间一长,家庭琐事就成了她的压力,与毛岸青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摩擦。
为此,毛主席和张文秋也是知道一点儿的,两位老人为儿女的感情生活操起了心。毛主席写信安慰邵华,希望她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做点儿体操,有利于身体健康。过了几天,又写去一封信告诉邵华:“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一些,加一些男儿气。”
毛岸青的婚姻彻底了却了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的心愿,他与普通的中国人民一样,希望儿子在成家后也不忘自己的根。于是,在邵华和毛岸青回到北京后,他便对邵华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你们的外婆好好看看你们,也替我看看韶山的乡亲们。”
向罗瑞卿请假后,毛岸青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邵华是从来没有去过韶山的,但毛岸青不同,在他的母亲杨开慧英勇就义后,他与大哥毛岸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外婆照料的,因此,他对外婆不仅仅有亲情,更有养育的感恩之情。
毛岸青离开韶山的时候只有几岁,他对外婆的记忆只有零星一点,但这也阻挡不了他对韶山、外婆的思念。
在总参陪同人员的护送下,他们首先回到了板仓,已经九十岁高龄的向振熙依然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她仔细端详着外孙和外孙媳妇,乐开了花。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毛岸青还有温柔贤良的邵华,老人眼角泛起了泪花,握住他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之后,邵华详细察看了杨开慧妈妈的遗物,又和丈夫一起到棉花坡上祭奠了母亲,在坟前烧了纸,添了土,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外婆家。
人们得知毛岸青要回来,韶山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了过来,毛氏家族的后裔都来了,毛岸青与邵华深深地感受到了韶山人民的热情。
在结婚的9年里,邵华一直没有孩子。结婚的时候她还在上大学,虽然北大不反对学生结婚,但同时规定结婚绝对不能生孩子,如果生孩子就必须退学。和邵华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就因为生了孩子被退了学,所以邵华一直不敢要孩子。
直到1969年,夫妻两人才决定要个孩子,因为邵华三十岁,毛岸青也已经四十六岁了。但是眼看邵华即将分娩,却为住院发了愁。
那时候301医院的医疗秩序已经瘫痪,医院借口说没有产床不予接受,后来还是在周总理的过问下,医院才为邵华安排了病房,毛岸青却被剥夺了陪床的权利。无奈之下,邵华只能找来自己的妹妹张少林陪床。
邵华苦苦等待胎儿落地,然而过了预产期肚子都没动静,经过检查后才发现,胎儿被脐带绕颈,要尽快做手术。这是邵华第一次生孩子,遇到了这种事她也束手无策,她无助地躺在病床上想着,如果现在有个可靠的医生来帮助她就好了。
可是,医生的一句话让邵华的心沉入了谷底,医生张口就对她说:“孩子大人只能保一个。”邵华流着泪,对医生说:“那就保孩子吧,孩子还是主席家的根儿呀!”
张少林不相信这么大一个医院连一个孕妇都保不住,她痛恨医院这种不负责任的行径,突然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大声对医生说:“你们向主席报告呀,不报告出了问题拿你们是问!”医生们害怕了,果然向毛主席递上了这份荒唐的报告。
毛主席看后大怒,他知道这是医院推卸责任,于是在报告上批示道:“简直荒唐,大人孩子都要!”
1970年1月17日,邵华手术成功,母子平安,一个的男婴来到了这个世界。后来邵华总是对儿子说:“如果当年没有主席那个不可违抗的命令,到今天不知是我活着还是你活着!”
毛主席在七十七岁那年得了一个亲孙子,老人喜欢得不得了,脸上露出了许久不见的笑容。孩子的名字自然是由毛主席起,他沉思了一阵,挥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两个潇洒有力的大字:新宇!
“新宇”意为开启新世界的意思,是毛主席希望孙子长大后能够有所作为的殷切期盼。
毛新宇在三四岁的时候见过爷爷一次,由于年纪小印象不是很深,但他朦朦胧胧记得爷爷为他讲过《西游记》的故事。后来有了记忆之后,毛新宇才知道,爷爷一生推崇孙悟空,喜欢孙悟空,他是用这种方式,期望他的孙儿将来也能具有孙悟空那样敢于战斗的精神和勇气。
晚年的毛主席患了许多疾病,他与病魔斗争了好几年,可是在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还是没能抵挡了病魔的侵蚀,永远离开了人间。
当天下午三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连续六次预告:各位听众,本台今天下午4时有重要广播,请注意收听。当时毛岸青在家,邵华在军事科学院上班,对于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一概不知。他们听到了预告,却没人想到会是那样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
下午4时整,广播员似乎早已做好了准备,一到点便用他那醇厚的声音播出了“毛主席逝世”的惊天消息。广播还未播报完毕,七亿人民全体默哀,在一片哀嚎中,毛岸青一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然而,他们又不得不相信现实,邵华赶回家中时,毛岸青已经哭成了泪人,她自己也终于忍不住与丈夫抱头痛哭。
邵华和毛岸青冲破重重阻碍,请求中央批准他们为父亲守灵、与父亲的遗体告别,却遭到了“”的阻拦。无奈之下,毛岸青与邵华商量了一夜,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既然“”不让他们到人民大会堂守灵,他们就在家里搭起灵棚,为父亲守灵。
第二天天刚亮,邵华和毛岸青就请军事科学院的战友帮忙,从西山折下松枝,亲手制作了黑纱白花,搭好灵堂,恭恭敬敬地把毛主席的遗像挂在正中央,敬献鲜果,点燃香烛。然后,毛岸青拉着只有六岁的毛新宇,庄重地向毛主席遗像鞠躬。
毛新宇的一生中虽然很少在爷爷的膝下承欢,但时时刻刻被爷爷的精神所熏陶。长大后的毛新宇真正意识到自己家庭的特殊习惯,他秉承着爷爷留下来的遗志,不断寻求人生的追求和担起人生的责任。
但同时,毛新宇逐渐意识到“的后代不好当”。自毛主席逝世后,毛新宇总能受到党和善良人民群众的照顾,不少认识他的人也时常寄礼物给他,让他买书和生活用品,一些和老一辈革命家对他也是关怀备至。
然而,这种关心对毛新宇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压力,他是毛主席的孙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吸引着世界人的目光。
毛新宇崇拜自己的爷爷,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像爷爷那样的人。但他不可能像爷爷那样去经历战争的考验,也不能与父亲那辈人一样忍受流浪和乞讨的煎熬,所以他必须传承家风、建功立业、必须从头做起,另辟蹊径。
为了让毛新宇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在他很小的时候,邵华就教他背唐诗,背爷爷的诗词。再大一些,邵华就教他看地图,给他讲地域文化差异和历史故事。熟悉了中国地图后,又让他认识世界地图。
之后,毛新宇的脑子里就装了一张地图,每到一处,他立刻就能想起当地的气候、物产,还有古代乃至近代发生的事情。因此,毛新宇的地理和历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到后来毛新宇的所有成就中,都脱不了母亲邵华的声音,他十分钦佩和感激母亲,是母亲撑起了整个家。
1988年,毛新宇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专注思想和明史研究。2000年,毛新宇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参军入伍,开始研究军事战略理论和军事思想。
毛家人一直都很优秀,从战争年代他们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立了一个安全、和谐的国度,到现如今毛家人还一直为祖国效力,中国人民永远纪念他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0月2日,四川康定。隧道中偶遇堵车,车友们自发拿出音响和五星红旗,国歌大合唱,用自己的方式欢度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