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又到藤菜丰收季。早上逛菜市,看见满眼都是绿油油、水灵灵的藤菜,一下子想起了与这菜有关的人和事。
上月与阔别几十年的老街坊们团聚,不约而同从记忆深处挖掘出了许多陈年旧事。有人问双鬓染霜已经升格为婆婆的张姐:“你还记得不,那时咱们读小学,暑假常去你家做作业,最馋龙8体育官网的是你外婆炒的藤藤菜。啧啧,那个鲜那个嫩,想起就流口水!”众人大笑,噼噼啪啪鼓掌,说:“哎呀呀呀想起来了,那时我们街上还流传一句话呢:外婆炒的藤藤菜,好吃,好吃。”
“那时”距现在已有五十多年,包括张姐外婆在内的许多人早已作古,但儿时的很多事情却刀刻斧凿般怎么也忘不了,比如——藤藤菜。
那时,对市民而言,其实内心渴望能有农民进城卖菜,这样可以让自家餐桌增加几味在菜店难得一见的精菜细菜。当年我家附近有三个菜店,长年供应的都是白菜萝卜洋芋冬瓜南瓜之类“大市货”,而且一过中午便所剩无几,用市民话说,“下午卖的是光板板”。
一年当中能让菜店显得绿意十足、生机盎然的,肯定是夏秋两季藤菜大量上市的那几个月。
藤菜,也有叫空心菜的,但我们儿时喜欢呼为“藤藤菜”,两个藤字的发音不一样,叠加念就多了音乐味儿,体现出对藤菜的特殊感情。
藤菜初上市时,身姿绰约,妖娆妩媚,嫩得像要出水,极受人们宠爱。餐桌上如有一盘,米饭注定遭殃,藤菜实在让人胃口大开。每一片菜叶及其根茎都要入馔,不容丁点儿浪费。张姐说自己儿时不懂事,一次择藤菜时将根部的老梗丢进了垃圾篓。外婆见了,瞪一眼,叹口气,弯腰拾起,洗净后切成碎粒,与煮熟的黄豆同炒,味道出奇的美妙。此菜曰“炝炒黄豆藤菜梗”,坊间嫌拗口,便谑称“狗钻洞”。它曾是本埠家喻户晓的夏季美味,从那时过来的重庆人谁敢说没有吃过?现在却芳踪难觅,怪想它的。
盛夏,天公作美三晴两雨,藤菜便发了疯似的成长,刚收割了一茬,三五日后菜地又是一派繁荣。藤菜丰收季,蔬菜公司每天用大车从田间地头运来,连整理和捆扎的功夫也省了,往长长的菜摊一倒,早等得望眼欲穿的市民蜂拥而上,手抱篮装满载而归。这时的藤菜物美价廉,让市民们笑逐颜开。
藤菜分土生、水生两种,重庆人偏爱后者,认为质地最为脆嫩。不过择菜时需小心,常常会有鲜活的小动物自菜丛爬出吓你一跳。有次邻家三妹择藤菜时突然尖声锐叫,近前看,原来一条蚂蝗牢牢吸附到了手腕!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处理,还是张姐外婆有法,用手沾了水,在三妹手腕上方噼噼啪啪一阵拍,蚂蝗这才蜷缩了身子逃离。再看三妹,早已吓得花容失色。
藤菜无疑是重庆人家夏季餐桌上的主角。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家里闷热如蒸笼,居民们便把晚饭的餐桌搬到屋外,家家户户桌子上必不可少“老三篇”:稀饭、凉面、藤藤菜。藤菜的品种自是五花八门,除了“狗钻洞”,还有凉拌藤菜、清炒藤菜、蒜蓉藤菜、炝炒藤菜,甚至与豆腐为伴做成一青二白的汤。说实话,那时少有人知道藤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疗效,之所以喜爱,一是好吃二是便宜。
旧时邻里关系和睦,只要你愿意,尽可以端着饭碗满街走,张家锅里舀一勺,李家盘内拈几箸,于是便有了选择、欣赏、品评、鉴定,才有了“外婆炒的藤藤菜好吃”的公论。当然,这里说的“外婆”更多是泛指,那时老辈的女人都有一把烹调手艺。张姐的外婆介绍,只要菜鲜、火大、油多,就可以做出好吃的藤菜。后来人们发现,如果再加上当年十分稀罕的味精,那就好吃得当心咬了舌头!
在百姓眼中,藤菜向来被视为平民蔬菜的代表,人人都吃得起,但曾经发生过挑战认知底线的事件,柔弱袅娜的藤菜摇身一变成了“降妖伏魔无情剑”。很多重庆人也许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本埠曾有一家以装修豪华、菜品精美、价格高昂而名噪渝城的海鲜大酒楼,生意火爆得一塌糊涂。某日几位客人点了两份共计56元的藤菜,端上桌后客人冒火,指着其中一盘,说你本地产土藤菜根本不值这个价,认为涉嫌暴利和欺诈。店方负责人满面堆笑解释,说这藤菜系广东所产,是从羊城空运来渝的。孰料客人中有资深的“吃货”,说你这份藤菜和广东藤菜八竿子打不着。事情沸沸扬扬,要求店家出示藤菜乘坐飞机的证据……舆情汹涌不堪收拾,使得这家大酒楼名誉扫地,生意垮岩式崩塌,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关门走人。真相最后告白于天下:店家经营的部分藤菜确实有从广东空运来的,偏偏那一天生意太好刚卖完,厨师脑壳短路,动了歪心思用本地藤菜冒充。
事实证明,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究诚信,哪怕卖一份寻常普通的藤菜。经商如此,做人就更不能乱套胡来。
当然也有一部分重庆人不服气:“说些啥子哟,重庆藤藤菜不如广东?打胡乱说,我不得相信!”
盛夏八月,又到藤菜丰收季。早上逛菜市,看见满眼都是绿油油、水灵灵的藤菜,一下子想起了与这菜有关的人和事。
上月与阔别几十年的老街坊们团聚,不约而同从记忆深处挖掘出了许多陈年旧事。有人问双鬓染霜已经升格为婆婆的张姐:“你还记得不,那时咱们读小学,暑假常去你家做作业,最馋的是你外婆炒的藤藤菜。啧啧,那个鲜那个嫩,想起就流口水!”众人大笑,噼噼啪啪鼓掌,说:“哎呀呀呀想起来了,那时我们街上还流传一句话呢:外婆炒的藤藤菜,好吃,好吃。”
“那时”距现在已有五十多年,包括张姐外婆在内的许多人早已作古,但儿时的很多事情却刀刻斧凿般怎么也忘不了,比如——藤藤菜。
那时,对市民而言,其实内心渴望能有农民进城卖菜,这样可以让自家餐桌增加几味在菜店难得一见的精菜细菜。当年我家附近有三个菜店,长年供应的都是白菜萝卜洋芋冬瓜南瓜之类“大市货”,而且一过中午便所剩无几,用市民话说,“下午卖的是光板板”。
一年当中能让菜店显得绿意十足、生机盎然的,肯定是夏秋两季藤菜大量上市的那几个月。
藤菜,也有叫空心菜的,但我们儿时喜欢呼为“藤藤菜”,两个藤字的发音不一样,叠加念就多了音乐味儿,体现出对藤菜的特殊感情。
藤菜初上市时,身姿绰约,妖娆妩媚,嫩得像要出水,极受人们宠爱。餐桌上如有一盘,米饭注定遭殃,藤菜实在让人胃口大开。每一片菜叶及其根茎都要入馔,不容丁点儿浪费。张姐说自己儿时不懂事,一次择藤菜时将根部的老梗丢进了垃圾篓。外婆见了,瞪一眼,叹口气,弯腰拾起,洗净后切成碎粒,与煮熟的黄豆同炒,味道出奇的美妙。此菜曰“炝炒黄豆藤菜梗”,坊间嫌拗口,便谑称“狗钻洞”。它曾是本埠家喻户晓的夏季美味,从那时过来的重庆人谁敢说没有吃过?现在却芳踪难觅,怪想它的。
盛夏,天公作美三晴两雨,藤菜便发了疯似的成长,刚收割了一茬,三五日后菜地又是一派繁荣。藤菜丰收季,蔬菜公司每天用大车从田间地头运来,连整理和捆扎的功夫也省了,往长长的菜摊一倒,早等得望眼欲穿的市民蜂拥而上,手抱篮装满载而归。这时的藤菜物美价廉,让市民们笑逐颜开。
藤菜分土生、水生两种,重庆人偏爱后者,认为质地最为脆嫩。不过择菜时需小心,常常会有鲜活的小动物自菜丛爬出吓你一跳。有次邻家三妹择藤菜时突然尖声锐叫,近前看,原来一条蚂蝗牢牢吸附到了手腕!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处理,还是张姐外婆有法,用手沾了水,在三妹手腕上方噼噼啪啪一阵拍,蚂蝗这才蜷缩了身子逃离。再看三妹,早已吓得花容失色。
藤菜无疑是重庆人家夏季餐桌上的主角。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家里闷热如蒸笼,居民们便把晚饭的餐桌搬到屋外,家家户户桌子上必不可少“老三篇”:稀饭、凉面、藤藤菜。藤菜的品种自是五花八门,除了“狗钻洞”,还有凉拌藤菜、清炒藤菜、蒜蓉藤菜、炝炒藤菜,甚至与豆腐为伴做成一青二白的汤。说实话,那时少有人知道藤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疗效,之所以喜爱,一是好吃二是便宜。
旧时邻里关系和睦,只要你愿意,尽可以端着饭碗满街走,张家锅里舀一勺,李家盘内拈几箸,于是便有了选择、欣赏、品评、鉴定,才有了“外婆炒的藤藤菜好吃”的公论。当然,这里说的“外婆”更多是泛指,那时老辈的女人都有一把烹调手艺。张姐的外婆介绍,只要菜鲜、火大、油多,就可以做出好吃的藤菜。后来人们发现,如果再加上当年十分稀罕的味精,那就好吃得当心咬了舌头!
在百姓眼中,藤菜向来被视为平民蔬菜的代表,人人都吃得起,但曾经发生过挑战认知底线的事件,柔弱袅娜的藤菜摇身一变成了“降妖伏魔无情剑”。很多重庆人也许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本埠曾有一家以装修豪华、菜品精美、价格高昂而名噪渝城的海鲜大酒楼,生意火爆得一塌糊涂。某日几位客人点了两份共计56元的藤菜,端上桌后客人冒火,指着其中一盘,说你本地产土藤菜根本不值这个价,认为涉嫌暴利和欺诈。店方负责人满面堆笑解释,说这藤菜系广东所产,是从羊城空运来渝的。孰料客人中有资深的“吃货”,说你这份藤菜和广东藤菜八竿子打不着。事情沸沸扬扬,要求店家出示藤菜乘坐飞机的证据……舆情汹涌不堪收拾,使得这家大酒楼名誉扫地,生意垮岩式崩塌,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关门走人。真相最后告白于天下:店家经营的部分藤菜确实有从广东空运来的,偏偏那一天生意太好刚卖完,厨师脑壳短路,动了歪心思用本地藤菜冒充。
事实证明,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究诚信,哪怕卖一份寻常普通的藤菜。经商如此,做人就更不能乱套胡来。
当然也有一部分重庆人不服气:“说些啥子哟,重庆藤藤菜不如广东?打胡乱说,我不得相信!”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