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如何打造一个农业上市公司?发布日期:2024-06-04 浏览次数:

  如今整个中国股市的不景气,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不明朗,三公消费后酒类等传统农业上市公司集体报亏,黄金投资的跌宕起伏等现象,导致整个民间投资一时难以找到一个平稳的避风港;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全新的三农发展思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持续关注农业、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发展契机、企业投资农业进入黄金发展期、逐渐恢复的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机制、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追求,农业领域的投资成为企业和民间投资的香饽饽,对于在新一轮创业机会的前沿,是随行就市,还是再造一个农业领域的资本传奇?

  从发展形势来看,农业投资整体利润率虽低,但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逐步扶持,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高端消费人群打造的健康农业产品,却拥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社会餐饮业的奢华风逐渐消失,由产量到食品安全观念的转变,“民以食为天”的大众基础消费观念的转型,提出了全新农业的发展思路;单一家庭的生产方式逐渐退化,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及标准化,成为农业领域的二次革命。

  在我国,企业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处在发展的前沿,但已经成长为蓄势待发之势,是我国农业产业大发展的前奏。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通过规模效应还是品牌效应,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它们不再有“免费的劳动力”作为“利润”支撑点,当国家补贴模式远不能支撑整个产业园区发展之时,创新是唯一出路,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资本、管理、标准、营销还是服务,都将成为企业主导农业后的突围方向,在这一基础上,打造一个农业的上市公司,会成为很多投资农业的企业的一个重要追求。

  与其它领域不同,农业是最稳定的投资领域,待“利润链条”获得本质改善后,就具备了打造上市企业的基础;农业是一个长线投资,企业在占有、规划、改造、经营和创新过程中,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持,而公司上市是农业投资领域获取资本来源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民以食为天的本质及健康餐桌文化意识的树立,投资者一方面是直接的消费者,一方面是投资的受益者,平稳的投资回报率适合长线持有、获取股息的正常股民。对于企业投资,笔者以一个非著名规划师的角度,对农业企业上市提出以下构想——

  与以往的加工类企业(酒类)争相上市不同,农场作为最初级的生产型企业,会成为农业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农业生产很难达到集约化、标准化,没有定价权,利润率极低,缺乏上市的根本要素,而有企业主导的园区化、农场化生产带来的企业管理理念、标准化、经营模式、资本投资、市场营销及具有突破性的整合能力,给这个农业领域的生产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加大了生产这一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投资领域,一个集团拥有十几个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农场,已不再新鲜,这些农业投资方开发大量的农业土地,拥有全新的管理模式,无论从投资背景还是农场本身,已经具备打包上市的雏形,因此企业为主导的生产单位,将成为未来上市公司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自然农业奢侈品”为定位的高端健康饮食提供商,会成为上市公司的组成部分。这部分企业,不以规模取胜,但却掌握着最高端农业领域的风向标,无论是产品深加工、还是直接包装纯天然农产品,都是这类企业未来的空间。

  与传统农业不同,农业产业的整合者,会成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有效组织力量,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但却创建了农业自主品牌,掌握大量的市场消费信息,无论是农业期货还是实体经营,农业领域的整合者已经站在农业产业的转折点上,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传统酒类受三公消费影响而逐渐低迷的同时,以“健康饮食”为主导的“农场订制白酒”及“果酒”将成为我国未来酒业的突破力量。

  与传统的白酒行业不同,农场拥有从生产到酿造的一条龙把控体系,完全符合健康饮酒的消费需求,同时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并不以酒厂的产量取胜,但却因农场的数量获取充足利润;在红酒发展的轨迹上,会诞生更多以“健康”为主的果酒系列产品,也会萌发更多的果酒庄园,果酒的价位、健康品味、可追溯的体系,都将成为果酒发展的有效依托,而依托果酒产生的果精、果酱、果茶、果醋等附加产品,都成为未来农林产业打造有效利润并走向上市的有效抓手。

  无论您是一个生产者,加工者,还是一个农业领域的整合者,只要您是企业,那么将自己的农业公司打造成上市公司,应该是每一个投资农业的企业努力的方向,而对于笔者而言,一个非著名规划师,是很难将农业规划院打包上市的。在目标达成之前,需要农业企业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作为投资方该如何正确处理农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如何打造平台与品牌。

  前些天,跟一个投资农业的朋友彻夜长谈,听他在农业领域的心得和失败的教训,听他这两年的事必亲躬、农场里如何与雇佣的农民斗智斗勇,以及每年算不赢的账目,总之是一塌糊涂。因为看好农业,他将农业作为转型的方向,因为熟悉农业,他认为只要付出辛苦总会有收获,因为拥有雄厚的资金,他认为规模会战胜一切。听完他的境遇和现在的困惑,笔者也谈及了一些对投资方进军农业的一些看法。

  投资方,利用一切资源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笔者认为,作为投资方,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实力,明白自己更擅长做什么。如果一个投资方需要“事必躬亲”去做农业,那么这个投资方做到最后是越做越小,越做越累,越做越赔。我们想要成功,就要看到我们能做,而农民不能做的事情,并且要把这些事情做到绝对专业化。

  首先,通过土地流转持有土地,并通过科学的规划打造种植、产业、旅游及其它配套设施,为整个园区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标准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等目标奠定发展基础,并依托规划及规划的实施获取政府给予的相关产业政策。

  其次是引入科技,采用设施农业技术、生物防治、太阳能技术、循环农业体系等,为整个园区完成高产、低碳、产业示范等环节,为整个园区奠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打造企业自身的生产及加工标准,为员工制定生产准则,为合作机构制定生产标准,并严格执行这种高于国家,但是却能够满足未来消费者现实需求的标准体系。

  四,打造从种植、采摘、加工、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与普通农民不同,我们利用自己的资金实力,打造产业链条,获取每一个生产链条中产生的附加值,以获取最大的产业投资回报。这样的体系也会降低我们对初级市场的一种依赖,增强话语权和定价权,甚至可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直销体系”。

  五,持有,并有效经营园区。园区本身除生产、加工、物流等环节外,作为一个承载物,我们可以赋予园区更多的功能以增加其盈利空间,我们可导入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甚至度假产品,在经营园区过程中获得其它功能带来的产品额外收益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面对客户的口碑宣传优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六、专注品牌、营销及服务。与现行一般农民的生产及销售模式不同,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品牌的包装及投入,企业可通过创建品牌、增加营销投入、提升服务质量等多个环节增加企业收益。

  七、引入“非农思想”,跳出农业做农业。作为外行人,我们要引入其它行业的思想进入农业产业,规避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思想,只有思想得到根本的转变才能够构建现代农业的发展未来,开发商应该把自己接触的现代理念有机融入到农业产业之中,而不是被现行的农业思想而改变。

  投资方,打造农业大平台是投资成功关键。为生产者搭建平台。农民是生产的主导者,但他们单打独斗没有话语权、缺乏品牌意识,因此几乎没有产业利润可言、而知识匮乏导致创新力活力不足、单一生产导致链条纵深支撑缺乏、生产模式简单导致劳动力储备不足等,龙8头号玩家都已经成为农民发展农业的掣肘,因此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收益,重新定位农民身份,是投资方需要搭建的第一个大平台。让农民在这个平台上受到雇佣、收获社保、接受培训、获取土地红利甚至可以根据年度生产情况获得二次返利等,也只有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动力、生产效率和生产收益,才能够完全的把握生产力——这个平台就是劳动力平台。

  为生产者与市场搭建平台。我们通过订制模式,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将市场的需求化作订单,交予生产者生产,而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不经过流通环节直达市场消费终端。这里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专门为大的订单客户进行生产,例如大型企业、社会餐饮、超市或农产专卖连锁企业等;另一种为家庭需求进行生产,我们以销售家庭VIP卡的模式完成单个市场终端的集约化生产,而企业要做的,更多是平台的搭建、维护和服务,并通过构建物流、物联、监控等体系不断完善平台的可达、可视及可监控性。订制生产率是衡量一个三代农场发展是否健康的标志性因素。

  为合作社与企业搭建平台。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如何在一个企业的带动下,将当地甚至是外地具有生产能力的农民合作社组织有机的联动起来,是企业能否做大农业产业的关键。我们通过订单+生产标准的双重控制,搭建企业+N合作社的产业平台,借助我们掌握的市场信息、物流体系及营销模式,将整个平台有效连接,并借此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的航母编队。

  为消费者与农场搭建平台。我们打造观光、休闲、商务、度假等板块,为大众消费市场、VIP客户提供不同种类的农场休闲、娱乐服务,让消费者走进农场、了解农场、监督农场、传播农场、带走农场,为我们搭建一个现场版的体验环节,同时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搭建平台,是投资方完成资源统筹、完善产业链条、有效组织供求关系的关键要素,是投资方在农业领域投入的重中之重。

  投资方,拥有品牌是鹤立鸡群的唯一手段。在苏州,有两个著名的湖泊,一个是太湖,一个是阳澄湖,两个湖都盛产螃蟹,但阳澄湖的螃蟹最贵买到几百元一只,而太湖的螃蟹在前几年只是几十元一斤,两个相距不到五十公里的水域,其主打产品的价格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里的魅力在于品牌。而品牌对于农业企业来说,是未来最大的一块利润源泉,数千年来中国只形成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农业品牌,而这些品牌已经陷入了各方争抢和鱼目混珠的泥潭之中,而投资方应该抓住中国农业品牌起点低、前景广阔的机遇,以品牌制胜,尽快占领农业高地。

  打造品牌,切忌为整个行业做嫁衣。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推广资金、时间和经历,而我们需要点对点的进行创建,而不是为整个行业做贡献,要借用有效的资金,打造属于自身强有力的品牌。

  比如,某某黄茶——在推广的过程中,是去描述整个黄茶的好处,而不是将重心放在自身的品牌上,这样的品牌就是为整个行业做推广,我们有效的资金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太大作用,就算有所作用也是为整个行业做推广,为后来人做嫁衣,除非我们垄断了所有的生产。

  打造品牌,要注重母品牌的多元性。我们是做子品牌还是母品牌?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应该将母品牌作为品牌构建的重中之重,而在母品牌下,分成若干个子品牌,因为市场是多元的,单一品牌容易让我们放弃整片森林,而子品牌可以针对某一个市场特定人群主推形象,因此母、子品牌的格局应该统一考虑。

  打造品牌,应该不受种植内容的影响。如果根据种植内容来确定品牌,容易在转型的时候丧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母品牌的制订不要直接定位单一作物,而是作为多种生产内容的集大成者。

  推广品牌,应在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产品获得一定认可之后。不要在产品还未定性的时候就开始品牌的推广,应该在产品自身获得一定的市场美誉度和口碑以后,在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

  推广品牌,应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模式。在产品刚入市的阶段,尽可能多的采用体验式的推广方式;在发展上升阶段,应该强化区域品牌及消费者意识;在“加盟”或大发展的阶段,应采用广泛且具有杀伤力的推广方式。

  不是躬耕,而是平台和品牌,这是投资方进入农业产业的金科定律,无限发挥投资方的想象空间和资金实力,让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做好统筹和安排,做好平台和品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