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long8我省是农业大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和“黄箱”政策的约束,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互联网+”、智慧农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受到劳动力素质和使用成本的约束,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有效需求和信用不足问题,直接影响着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品牌推广和流通环节薄弱制约着农业利润和市场认同度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资本的进入;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受到投资环境和地域差异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总需求与金融机构的总供给不相匹配,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业的发展与农业经营的风险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探求问题本质,找出解决对策。
一、摈除单纯数量观点,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发展道路。要改变目前“重用地、轻养地”的利用方式,从制度和政策上加强黑土层的保护,降低黑土层流失的速度。我省粮食不能以土地有机质和土地肥力下降、无限制使用化肥农药为代价来盲目追求高产。要有效利用水资源,抓好各环节节水工作,推广农作物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提高农作物单产。要以农业科技为基础,坚持品质优先,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二、加快农业经营人才培养,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和水平。要大力加强对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使之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头人。政府应组织大学生村官或专业技术型人
才下乡,为农民补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应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支持,搭建农村乡土人才成长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现代通信工具的作用,通过电视、互联网、微信、信息、广播等手段,搭建传播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的平台,使农民实现“干中学”。
三、加快土地适度规模化,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要破解土地流转的难题,在坚持“依法、合规、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农村实际,创新流转方式。要支持建立、发展和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示范基地。要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基础性、应用型农业研究,以省内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装备精良、设施完备、机制灵活、创新力强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四、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建立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发展基金,健全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发挥贷款利率风险补偿的作用,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创新各种农户与企业合作模式。
狠抓种植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化的发展,加快发展乳品产业和肉类产业,建立和完善生产基地,发展多功能农业。各级政府要积极宣传、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支农和惠农政策,打通政府与农民联系的渠道,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出台政策支持小城镇群的产业发展,确定不同小城镇的经济优势和产业特色,推行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共建。
六、加速品牌整合,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我省历来重视品牌的创造和推广,但同一地区、同一企业、同一产品有多个甚至数十个品牌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要加快品牌的整合,有条件的地区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塑造农业区域品牌形象,要坚持品质优先,从产业链的源头抓起,把农产品的质量抓好。
七、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合作机制,提升产学研服务水平,要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执法体系和水文气象服务体系,努力培育综合高效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进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建设。
八、探索场县合作新形式,缩小农村二元结构的差距。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选择那些场县双方具有共同需求并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领域开展合作;要资源共享,加快同处一地的小城镇共建;要突破垦区和地方地界资源的限制,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共建,积极推进社会事业的融合,提升所在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