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推动民强村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成都大学学生处资助管理中心学生团队一行6人于2024年7月5日前往简阳市石钟镇民强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民强村距简阳市区1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2790.63亩,辖8个村社,共有463户1580人,其中脱贫户104户317人,为成都市乡村振兴重点提升村,曾是成都大学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学校从2017年开始定点帮扶民强村,帮助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也正是基于学校与民强村之间的合作,吸引了实践队的目光。早上八点,实践队从学校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民强村。来到村委会,便向学校驻村书记介绍他们此次行程的流程和关注点。
肖书记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村上目前大致情况,重点介绍了与学校的两个合作项目。他首先向实践队介绍了“清泉蜜脆李”项目。“为什么叫清泉蜜脆李呢?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一位成员笑着问道。“这个是因为我们民强村的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特晚熟李子,这个时候正好是在雨季,果实成熟了能够长到乒乓球一般大,口感清甜且脆,所以就叫清泉蜜脆李了。”据介绍,该项目是由民强村拿出约70亩荒地种植李子树,期间的种植、养护以及采摘都由由当地村民完成,最后由学校统一采购发放给员工作为福利。这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另一个项目便是“藜麦酱油坊”项目。民强村的土壤适合种植藜麦,而且气候适应藜麦的生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产成本。民强村拟通过“集体经济+高校+乡村振兴运营公司”的模式,将民强村老村委会现有建筑改建为藜麦酱油加工坊,民强村负责原材料的供应,利用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国家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既有资源,由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优质技术指导和培训,从生产到加工以及产品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待村民掌握技术后,自行对产品进行加工管理。同时根据市场的反馈可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成为简阳酱油供应基地,从而壮大集体经济,为民强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该项目将于今年秋季落地。摸清村里大致情况之后,他们便在肖书记的带领之下入户走访,倾听村民心中近几年来乡村振兴在村里的建设情况。
他们与村民探讨乡村振兴给本村村民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改变。村民普遍反映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一位村民感叹道,“以前有个头疼脑热都得往城里跑,现在村里有了卫生室,还有定期义诊的医生,看病方便多了。”这些举措使得村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实践队成员通过观察发现,村里的田地上大多都种满了玉米和水稻以及柑橘等农作物,据村民反映,农作物的产量也很可观,农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得知村中今年考上了很多大学生,比以往要多很多,这反映村子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结果,不仅为家庭带来希望和骄傲,也为民强村增添了光彩和和活力。对此,他们还给村民讲解了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的政策,给他们讲解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等相关政策,让贫困家庭的的孩子不因学费而发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给今年正好有准大学生的家庭带来了佳音。一系列强村富民的利好政策让农村生活发生质的改变,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结束对民强村的调研之后,实践队成员整理了访谈内容,结合全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进行研讨,如浙江工商大学-豆姜村间通过文化开发提振乡村经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艾家河村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寻求发展路径等,这些都运用“高校+村庄”合作发展模式给当地经济带来不同层次的提升。实践队成员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还看到了民强村在吸引年轻力量返乡创业等方面的不足并予以建言献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发展关乎社会稳定,农民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成都大学与民强村间一系列措施体现出来的“村校合作”模式不仅是对“千万工程”经验的灵活运用,更是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对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与探索。广大青年要敢想肯做,投身于广大农村,为振兴乡村、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源泉动力。团队成员相信民强村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和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下,将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曾鑫练家兴张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