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中国老龄产业应该如何发展发布日期:2024-08-30 浏览次数:

  王桥:要抓住潜力巨大的老龄市场机遇,首先要界定养老服务产业化的概念,即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在对养老服务业市场化概念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养老服务“盈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地位。

  养老服务业的三大类型产业——核心产业、相关产业、衍生产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可以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养老服务市场呈现出低端、中端、高端三个市场。低端市场是传统式养老院,服务对象是体弱、需要介入照料的老年人群,占老年人口比例的6%左右;中端市场是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等,面向健康“平民老人”消费的老年人群,占老年人口比例的90%左右;高端市场是产权式养老地产、高端养老院等,面向收入较高、生活独立、相对富裕老年人群,占老年人口比例不到3%。

  低端市场的盈利性差,政府将关注点集中在需要救助的少数人群中,自然而然就走上福利事业的道路;中端市场人气兴旺,当前城市老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一定的“购买力”但并不太高,有待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激发“购买欲望”;高端市场是商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的产品,高端人群购买力强,拥有了车、房、佣人等,生活习惯早已经融入高端消费市场,他们对养老产品兴趣索然,富裕群体与养老市场的交集很小,因此高端市场人气不足。

  市场出路在中端。通过我们对长春市的养老机构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市场的出路在中端,当前的中端市场呈现一个“短缺”态势。我国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低下,感到单调、枯燥、孤独是普遍现象,“机构养老”是被迫意愿,很多老年人愿意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的品质,存在相当数量的市场需求。

  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

  王桥:第一,转移重心,夯实需求。当下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养老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而全国养老机构又有50%的床位处于空置状态,这种“供需错位”的现象,进一步放大了养老服务供给短缺的效应。所以,政府要设计如何加大投入、如何制定有效合理的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重机构养老转向重居家养老。重视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应该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化的核心。

  第二,养老政策要实行弹性规划。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在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中,要避免“一呼而应”,警惕建养老院“过度跃进”。如果按2亿老年人口的5%计算,也就是需要1200万张床位,需求量大约是在900万—1200万张。如果落入这样的“数字误区”而规划养老院,或将呈现盲目发展的结局。养老设施的需求数量应该按照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进行规划,而不是简单地按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进行一刀切计算。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进行弹性规划。

  第三,完善与养老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老龄化加剧后,相关法律、法规受到极大挑战,老年人的很多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纷纷出台各项政策用于支持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努力完善了各项法律、法规,以促进体系的不断升级,依据法律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纵观国外的成功经验,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养老服务制度都始终贯穿着立法制度化。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激励机制。针对中国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人员技术和管理服务水平低、“硬件”设施差、“软件”服务管理更差的现状,应尽快建设专业的护理人员培养机构,注重提高养老服务业人员待遇,实施激励机制。

  第五,尝试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起居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保险。减少老年人群的养老负担,促进兜底性服务业细分,拉动就业,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记者 周子勋)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