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新型城镇化“提步伐” 到底“新”在哪?发布日期:2024-08-14 浏览次数:

  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记者王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多位专家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在高速增长期,“新型城镇化”强调人口向城镇集中过程中,追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用3个词形容,他认为,首先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它不仅仅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过程,更是人的城镇化过程。”胡冰川说道。

  胡冰川分析,其次就是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和美化、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记者了解到,新型城镇化将更加关注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应用。继《决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并部署相关举措后,《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于7月31日公开发布,胡冰川注意到,《行动计划》提出“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任务要求,预示未来新质生产力将在城市更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个词,是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将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胡冰川说。

  从各项数据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表示,综合一句话:“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出台《行动计划》,是考虑目前城镇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有待提高,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也是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决定》的核心是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角度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在胡冰川看来,新型城镇化注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随着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居民将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胡冰川谈道,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可以拉动大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根据相关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约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同时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张蔚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农业转移人口不仅愿进城、能进城,还要留得住、融得进。

  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的4项重大行动中,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位列首位。胡冰表示,新型城镇化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随着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将涌现出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

  对城市政府而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必要的成本。张蔚文建议,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积极性。

  多位专家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在高速增长期,“新型城镇化”强调人口向城镇集中过程中,追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更高层次的需求。龙8long8中国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