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分类
市场看乡村:如何全面振兴一个村?发布日期:2024-08-08 浏览次数:

  。在设置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在想一个事情:这里面其实应该涉及到,至少三个问题。

  什么叫“美起来”,就是解决乡村如何美的问题;强起来”,就是要解决乡村的发展问题和治理问题,还有村内资源如何活化的问题。资源要活化,就一定涉及到如何解决钱的问题。

  如何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美”的问题,“强”的问题,“钱”的问题。围绕这三个问题,今天把大家聚到一起。咱们一块共同探讨:从美到强,从头到尾,如何全面去实现一个村子,尽可能完善的振兴。主要是这么一个话题。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话题:一个村的全面振兴,应该如何实现?就这个话题,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各自的认知和观点。

  旁白:在如何体现“以村民为主体”方面,三个嘉宾分别说:我是村长助理,我是村长秘书,我们是协同服务者;另一个嘉宾补充说:我们是领导与服务主体。

  整村运营,是我们服务村镇的核心,也是市场亮点。一个村庄的全面振兴,这句话,你怎么看?

  一个村庄的振兴,要说的话,这句线字方针就是。但是至于具体如何来实现,我们都是探索者。当然这中间有很多手段和方法,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做经营的人,站在愿乡的角度去看,我觉得它的核心,是如何熟练掌握它的法律和规则,用我们愿乡总结的话来说,就四句话:规划管控、用途管制、行政许可、政策引导。当然,仅这些还不够。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法律。

  法律规则是全国的,其中包括《乡村自治法》的内容,《民法》的内容,基于对所有权的解释,还有《宪法》确定了村集体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如何将乡村的资源活化起来,让它注入产业,创造物质财富。让村社在有钱的同时,还能够为村社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当然,村子有钱了村民可能会变坏,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村要振兴重点,还是要解决乡村要有钱的问题。

  有钱后,人可能会改变很多,也会变坏,但乡村除了法律法规的约束,还有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中国人特有的良知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对村民有钱后,一种行为的约束。

  我们一般人谈乡村全面振兴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强、富、美”,我们再往下探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涉及到村民和村集体组织之间的关系,及村民和介入的外在市场主体和领导服务主体等,一种更加复合的村内外的关系问题了。

  还有,村内的乡风是不是得到了改善,村落风貌、居住条件等等,是不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加起来,叫乡村的全面振兴?

  如果说乡村它会变坏,唯一的一个可能,就是他不会分利。愿乡在这一块服务村庄发展的过程中,就帮助村上做了一个“四级利益分配”体系。从村民到社组再到村集体,还有外在的市场、运营服务方。

  围绕不同的服务主体,我们协同村上建立了这套分配机制。下一步,我们还要帮助村上和乡镇,建立一起一套提留机制。

  因为我们的乡镇是没有财政收入来源的。在我们的农村改革以前,它是有提留的,现在它没有了这一块收入,主要是用上面财政的资金来养活他们,他们没有可分配的收入来源。

  之于村庄发展,我们所有的政策,也没有办法解决乡村发展的全部问题。而乡镇一级是没有乡村资源资产产权的,他们镇域发展的所有资金,基本都是向上面要的。这个要钱有多难,乡镇党委书记都是深有体会的。

  所以,我认为让乡镇也参与到乡村发展的收益分配,帮助他们预留一块提留资金,用于整个镇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这个角度看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如何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多层级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

  只有把利分好了,大家在利上面没有冲突了,或通过合理的分配化解了这些冲突,其他很多现在看起来不好的,都可以好起来;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也就没有那么尖锐了。

  能不能这么理解:你刚刚讲到的那个四级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我认为:乡村全面振兴,不能过分突出和强调产业振兴。如果过分突出和强调产业振兴,就是对过去传统农耕文明的否定。

  中国过去,其实所有的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所遵循的,都是全面和系统的综合整体发展。近几十年,关于乡村的发展出现了不均衡和不系统的倾向。为什么呢?因为过分强调了农业产业,甚至只强调农村发展的农业产业化。

  我们看一下“产业”这个词。“产业”和什么对标啊?它跟“标准”对标,跟“工厂”对标,跟“金融”对标;跟“上岗、下岗、退休,考勤、管理”对标。农村有这些吗?

  农产品是在田地里生长出来的,是在一年四季的大自然中孕育的。农业生产的对标对象是天时,是自然规律。你再按工厂的按钮,也按不出四个春天。一年四季,只能有一个春天。农业生产,压根就不是一个工厂化的标准体系。当然,部分大棚农业可以这样做。

  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来谈论乡村的全面振兴,不能只盯着产业,不能仅把产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按照一些农业专家的观点做农业,你会发现今天的农民,田也不会种了,地也不会种了。

  乡村全面振兴涉及到五个方面的振兴,这五个方面的振兴,其相关关系是怎样的,内在逻辑顺序应该如何排列?

  应该把自治摆在最前面。乡村自治中的自治、法治、德治,还有乡风,也应该摆在前面。

  农村是没有三产这个概念的。你说种田,365天,他只要80天在种田,到了东北只要60天。剩下的200多天他们在干什么?做酱油,做酒,做豆腐,带孩子,照顾老人,搞教育,你说这些是产业吗,属于几产?

  中国农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全面的生存系统,非常全面。他们一生所有的生活内容,都会在那里一个个去经历。中国的农村不是一个只会生产产品的工厂,也不能啥事都讲钱,讲产业化。

  几千年中国的农民都是非常爱护土地,视土地为生命的。现在的农村为什么种地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很多土地抛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变化?

  乡村振兴要想全面振兴,要想系统振兴,你就去陕西的袁家村、浙江的鲁家村,你就学河南的郝堂村,湖北的堰河村,这些村的发展都是非常全面和非常系统的。

  因为这些村的村书记,在带领村民发展自己的家乡时,就是典型的全面振兴思维、系统振兴思维。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关于乡村“善治之路”,为什么是自治、法治、德治,为什么把自治调到了法治前面?

  因为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产生道德,陌生社会产生法律。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竞争,甚至是尔虞我诈,所以在城市治理中,法治应该排在第一位。

  一个村子里面,哪个人适合当村干部,村民闭着眼都知道,还用得着一人一票去走那个形式,去选吗?

  我们现在选村干部,就是把美国选总统那一套带到中国来了。就像这些年比较流行的有机农业种植,那多复杂啊。我认为,有机农业是城市人买农产品的最高标准,却是农村人做农业的最低标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谁不会种有机农业啊!

  关于农民种田,现在我们一些专家,硬是把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搞的特别复杂。他们硬是把一个非标准化的种田,硬生生地和工业文明里的标准化,搞混到了一起。

  我们今天谈乡村的全面振兴,谈系统乡建,谈整村运营,不约一些优秀的村书记找来,结果很可能会谈到一条邪路上去。

  村干部治村,他不仅要管活人,还要管死人,还要管老人,还要管小孩,还要管天,还要管地,还要管鬼,还要考虑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央精神。

  他唯独不太会管的,就是每家每户的农业生产。因为生产是你每家的事情。也就是说,村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城市人管生产、管治理,完全是两种思维方式。

  我们不能用城市思维指导农村生产。如果我们今天是让一帮不种田的农业专家,教一群一辈子都在种田的农民,如何去种田,这里面一定是有问题的。

  你看堰河村,我们离开了16年,一直踏踏实实在做事。他们一直秉持着综合系统的乡建思维,不过分突出搞产业、搞规划、搞绿化、搞垃圾分类,搞民宿。你要搞就搞乡宿、村宿。

  尤其是垃圾分类。这个词本身就是错的。你上网查一下“垃圾”这个词是啥意思,垃圾就是没有用的废弃东西,既然是废弃的没有用的东西,你还分啥类嘛?也就是说,要把“垃圾分类”改为“资源分类”。

  我在的时候,当时好多明星、领导,还有很多国外的人都来了。当时我是地球村的村长,后来我一离开,它马上又回到了原点。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没有被我意识到的,一个严重问题存在。

  痛定思痛之后,突然想明白了:我不能超越村长。我到你家去,我给你家搞建设,如果你父母不同意,你连那个门就不让我进啊。现在呢,作为乡村建设者,我们是破门而入。村民、村貌、村建设成了被我们改造的对象了。他们反倒不能自己做自己的主了。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在心里给自己做了一个角色定位:一定只能当村长助理,我是为村发展建设服务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是还权于村民,找到一个好的村干部。

  你不能把乡村治理的自治体系完成变成一个法治体系。政府应该把想要做成的项目的所有标准,都给村干部,钱也给村干部,我只负责把上面的要求帮你达到了,具体怎么做,是你村干部、村民的事情。

  比如说,上面给了村集体1000万,在钱的使用上,地方只负责使用的监管,怎么用是你的事,出了事地方负责问责,甚至把你村干部抓起来。现在对乡村抓的越来越严,钱在他手里,用错了,他也害怕,所以他也不敢乱来。

  采用这种办法的好处是:整件事,可能你只给了村集体1000万,事情的结果可能是,他800万、600万就搞定了。

  剩余的钱怎么办?可以留给村集体,作为他壮大集体经济的种子资金啊。对我来说,我能在帮着村上省钱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调动村民建设自己家乡的积极性。

  最好的乡村振兴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专家领导到村里喝喝茶、聊聊天,给他提供点智力支持,给他们提供点配套,是要让他们忙的热火朝天。

  现在的做法有的搞反了。变成了我们整天忙的热火朝天,他们坐在一边喝茶聊天。你这样做,怎么能够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呢!

  所以,乡村全面振兴不难,只要还权于村集体,还权于村干部,还权于村民。只有把村民组织起来,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乡村的全面振兴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这条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是一条“四两拨千斤”的道路。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千斤拨不动四两”。从中央到地方,领导干部服务乡村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为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

  书记讲,要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干部群体。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真的懂农业吗,甚至还在用法治去管农村。农村干部的行政法,就是一套法治体系啊。你用法治管熟人社会,管家庭,你怎么管啊?

  所以,我觉得这个话题啊,应该引起大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让大家对乡村建设能有一个重新的再反思。如果这期节目能播出的话,才能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觉得“如何认识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一句话,就像一个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村长助理说出了很多金玉良言。下面我们听一下,做村资产管理、金融服务下乡工作的躬革草,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村的全面振兴,我对刚刚村长助理分享的内容是深有体会的。我这么多年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给村书记、村主任当好秘书。和孙老师说的“做好村长助理”是一个观点。

  到一个村庄,我一般会先问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村庄是谁的;第二个问题,村庄谁来建;第三个问题,建成什么样;第四个问题,怎么样保障村庄发展的持续性。

  能够把这四个问题,认认真真回答清楚,一个村庄的治理、发展、振兴,就会有可能。

  这么多年来,我见过非常多的村书记。我告诉他们,你把这四句话回答清楚了,村庄的全面振兴也就不困难了。

  村庄是谁的?是全体村民的,不是我菊躬革草的,也不是在坐专家的,也不是某个企业的,而是全体村民共同所有的。

  村庄谁来建?肯定是村庄的主人建啦。我没有听说自己家建房子,却找一个外来人替他做主。谁家建房,肯定是那家主人来主导,肯定是全体村民主导啊。

  我过去常跟我们中原农道的团队成员说,乡村建设要以村民为主体,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主意。

  建成什么样呢?我们现在一说村庄建设,一说搞乡村工作,就是长官拍拍脑袋,企业满腔热情,最后没有人问老百姓满意吗,老百姓喜欢吗。我们在帮谁建村庄呢,我们不能犯舍本逐末的错误。

  领导觉得要把村庄建设的漂亮,企业觉得我做乡村建设很OK,但是如果村民不喜欢,不开心,没有幸福感,我们外人觉得好又有什么用呢?村民有幸福感,他才愿意与外面人分享这种幸福感。基于此,第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怎么样保障可持续?我认为应该遵循治理在内,产业在外的村庄发展原则。乡村治理实际上是解决乡村中人的问题,而不应该是各个机构,各个专家,各种政策,只反复强调农业的问题。他忘了农业背后,实际是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如果单纯的说农业的话,我们很容易掉入农业的种植和养殖里面。据我了解,全球就没有特别好的,靠做强做大一产,靠做种植养殖,就能靠市场盈利的先例。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但若是把大量精力和金钱,投到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上,并希望农民通过粮食和农产品种植让农民生活富裕,就有点不太现实了。

  农民怎么样才能实现生活富裕呢?我记得很早在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就有领导明确提出,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村集体财产性分配收益。财产性收入如何保障,其实这跟农村有关系,需要把村域的资源资产,经过多重的套现。

  大家想一想,我们为村里引入产业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把村域资源资产盘活,把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做起来。怎么样确保可持续呢?确保可持续,就是要紧紧围绕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做文章。当然了,这个过程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你刚刚提到,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也是围绕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展开的吧?也就是把乡村振兴改革,聚焦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来。而这个领域,也是乡村改革的深水区。对这个深水区,你是怎么认识的?

  长期以来,我们太多人喜欢在如何提高生产力方面,如提高技术,提高能力,提高产量,提高质量等上面下功夫。不过,在这方面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后,根本矛盾已经转变为了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种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大多数村集体收入,还没有我们一家农户的收入高的客观现状上。在这种一种生产关系中,你让村集体怎么管村民呢?怎么引领他们?

  在大多村民看来,一户村民的挣钱能力,比你整个村集体的挣钱能力都强,这个时候你凭什么要求他听你村集体的?

  所以,我们在生产关系体制和机制上面,一定要让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拥有和具备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作为村集体,除了自身需要完成的村社公共治理之外,在壮大乡村产业方面,要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富能力,提高村集体自身在村民中的话语权地位。

  关于如何做,有一个村书记总结的特别好。他说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的话语权,要做好“两个看”。第一步是先看“无形”,即无形资产。为什么先看“无形”啊,就是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认识问题,统一老百姓的人心问题。

  你一个企业,员工一两千人,两三千人,那都是大中型企业了。可我们的村书记呢,哪个行政村不是一两千、两三千,甚至三五千人。他不仅管人,而且还是二十四小时,随时处于待业状态,处于在岗状态啊。

  另一方面,村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代表的,是村域内的无形资产和一种无形力量。这个无形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让人心凝聚的保证。你看一个村,如果这个村的一把手,不得人心的话,他是不可能持续当村书记的。

  第二看,是看“有形”。“有形”就是乡村的产态百态,能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充满乡土气、烟火气的多姿多彩的生活。长期以来,乡村就是一个百业汇聚的地方,只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们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乡村发展的各种要素流失的太过严重了。

  乡村的全面振兴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如何让人心凝聚的问题,而不是缺钱的问题。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钱,向来不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难题。记得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一起去挖渠建堤坝。那个时候的农村穷不穷,可是我们的大部分水利工事,都是靠组织农民义务去修建的。其背后的力量,就是我们的组织号召力,村集体的凝聚力。

  我认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本质,就是一个乡村全面治理的提升过程。随着乡村治理的全面提升,要让乡村原先就有的那些丰富业态,进一步活化起来。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要使振兴的主体明确。

  通过三位专家的发言,我有一点很深的感触。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其核心关键,还是村民的主体性要不断强化的问题。如果乡村全面振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这种振兴就更容易实现,而且还是一种农民想要的乡村全面振兴。

  如果是按现在的那种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乡村振兴方式,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起来,就会变得比较艰难。也就是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定要处理好一组关系,即上和下的关系,内和外的关系。要千方百计回到以农民为主体的主体性上来,唯有如此,乡村的全面振兴才会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我大致是这么理解。下面我们请河南新乡封丘金樽对月谈一谈,他对这句话的解读。

  第一就是治理,通过治理来实现村民的自治。这是一个关键点。第二个是要强化服务。现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所以,通过强化服务就成了乡村振兴实施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第三就是要抓乡村建设,美化环境,让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这种优良的设施,提高村民的基础硬件配套,提高农民的乡村宜居水平。

  牛鼻子呢,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相比城市,农村是又穷又破,而这里面的原因,既不是农民的错,也不是农村的错。这里面确实存在着某种制度上的设计缺陷。

  下一步呢,我们要着重突破这种制度的束缚,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三变”,让资源变资产,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东。

  这样呢,通过确权、赋权、用权,让农村的资源资产真正的活化起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钱办事,有人办事。这样一条路子。

  不能用城市的思维,去抓乡村振兴。我们城市的改革可以说是千城一面,而我们农村,每个村都有每个人村的特色。所以,一定要让农村更像农村,而不能让农村更像城市。另外呢,不能单纯用经济的思维,去看乡村振兴。

  就像刚刚孙老师讲的,要用一种生态化的思维,农民主体性的思维,通过上级政府的领导和服务,通过市场主体的介入、参与和协同,帮助乡村,让村里的资源资产,真正的活化起来。龙8体育官网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