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分类
中国技术转移市场现状及分析发布日期:2024-05-30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我国技术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规模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全国技术合同从2018年的41.20万项提高到2022年的77.3万项,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提高到4.78万亿,分别增长87.6%和170%。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贡献了全国93.7%的技术输出和82.8%的技术吸纳。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社会各界也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理解愈发深刻,行动愈发积极,“技术转移”这个曾经“高大上”却鲜有人问津的概念,如今热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2023年5月,《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在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著。

  在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方面,在各项数据上,2021年,总合同金额和合同总项数均有所增长。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总金额为227.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1%,总合同项数为23333项,比上一年增长10.3%;平均合同金额为97.5万元,比上一年增长0.7%;现金和股权奖励总金额显著增长,个人获得现金和股权奖励达80.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3.2%。在转化流向层面,在行业领域上,转化制造业领域的成果转化最为活跃;在转化方向上,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转化至中小微其他企业,占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总合同金额的67.9%;在所在地维度上,产出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居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承接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居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

  在政策上,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成果转化的2022年新发布政策文件共计80份。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和价值实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地方科技创新及合作、推进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等7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推进赋权改革试点、完善成果转化评价体系、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企业对接,积极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指出:“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却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约为30%,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如今,通过大力建设技术转移学院,来培养一大批既具备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刻理解、技术战略规划能力、前沿技术商业化能力,又具有金融市场和商业管理能力及特定行业研究分析能力,甚至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推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

  技术转移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备受重视,不仅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了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MTT)的项目课程体系,北京市也联合清华大学成立了北京技术转移学院,并开创了以科创和金融高度融合为特色的技术转移硕士项目。

  有人说,技术转移就是一桩买卖,买方愿意掏钱,卖方愿意卖技术,中间再加一个撮合交易的技术经理人。然而,现实问题是技术转移市场买家难以找到,技术价值的确权也不易确定,此外还伴随着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为此,技术经理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法律、商务、财务、外语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陆续出台,国家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环境,相继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和措施。内容涵盖:成果转化实操、奖励与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评价、区域创新、创新转化服务、科研人员与机构创新、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等多个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发布,其中包括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方面4项改革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发布,其中提到,国家鼓励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融通发展。国家加强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发布,其中包括着力破除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技术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实现产权界定清晰、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高质量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行动方案》发布,方案提出:要全面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强化技术经理人市场化配置、搭建完成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2023年全国两会中,也有不少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提案,例如全国政协委员司徒国海建议,加强技术供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学研能级,借鉴和推广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的使用以及成功建设经验,建立全面、龙8long8及时的供需发布与检索平台;全国人大代表闫大鹏建议,加快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同时在高校、科研机构推行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管理方式,快速盘化”活变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财政资金形成的资维护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权益,方能充分调动其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为科技成果转化直接赋能。

  建议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切实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方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考核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承担横向课题的考核评价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指标纳入高校院所领导班子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将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园区领导班子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指标,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与研发平台财政支持经费挂钩。

  建议后续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个税优惠、赋权参股、尽职免责等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和业务指导,打消科技成果转化顾虑。组织编制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交流研讨,为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建议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布局建设示范基地、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加大对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实验的资金和场地支持,鼓励和引导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共建中试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加速布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公共研发支持体系。

  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区域技术转移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在实训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着重考核专业人才在运营服务、实际贡献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能力。探索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灵活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路径,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探索技术转移专业学科设置,建立健全的技术转移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和人才评定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议加强成果转化区域战略和政策协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流动,实现区域创新优势互补。构建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打造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成果转化共同体。推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为远距离的企业和大学提供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逐步打破行政属地的政策边界。

  建议改革高校院所研发评价机制,提高研发活动的针对性。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强化事前转化前景评估,确保科技成果供给从源头上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寻找承担科研课题,鼓励科研人员下沉,密切对接企业和产业需求,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开展契合市场前景前沿性研究,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

  建议引导和扶持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在企业需求对接、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同时,鼓励高校院所与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深度合作,通过技术成果交易会、洽谈会、技术培训等形式,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议高校院所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拓宽融资服务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积极了解金融机构推出创新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邀请专业的金融服务团队在高校院所进行宣讲,为高校院所提供融资方面的培训辅导,实现有转化能力的高校院所与资本的有效对接。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绿色农庄提供